EN
浏览量:1579 发布时间:2018-05-01

文旅融合不负“诗和远方”

4月8日,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揭牌。网友们感叹,“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了”。

诗和远方在一起,是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,旅游是文化的载体。从本质上说,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、文化认知与文化分享的重要形式。而文化又需要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加以传承和创新。整合文化部、国家旅游局的职责,组建文化和旅游部,将更有利于统筹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,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,推动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。

诗和远方在一起,折射出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。诗和远方,代表的是期待、是渴望、是梦想、是追求。从浅层的观光到深度的文化体验,从简单地看风景到感受历史的笔触,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将会得到更好满足。

诗和远方在一起,并不是简单的相加。专家提醒,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绝非简单的“换个招牌”。如果文化和旅游“两张皮”,就会造成文化内容冰冷空洞、旅游体验千篇一律。只有真正从系统思维上、内容挖掘上、项目运营上等各环节有机结合、深度融合,文旅发展方能不负“诗和远方”的期待。

文/新华社记者 胡浩

文旅融合 这样的故宫你喜欢吗?

4月6日,清明假期第二天,雨雪过后的北京,春寒料峭。但是当天早上9点多,天安门广场安检口外仍然排着100多米的游客队伍。记者穿过天安门,来到位于午门前的检票口,每个检票口外都排着50多米的队伍,其中不乏外国团队游客及散客。

穿过午门,记者看到太和殿前早已围起了人墙,要想一睹大殿上的龙椅绝非易事;珍宝馆内,游人排起长队,缓慢前行;钟表馆内,各个展柜前人头攒动;“三宫六院”,到处都是穿梭的游人……

故宫人气为何如此旺?

在钟表馆里,记者身边的几个青年游客一边仔细观看精巧的钟表,一边交谈——

“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里介绍过这个吧?”

“介绍过怎么修复这些钟表。”在石鼓展厅,一位导游正在为一个小型旅游团队进行讲解——“这就是最近热播的《国家宝藏》里提到的石鼓,上面的文字主要描写了古代贵族渔猎的场景,记录了秦始皇统一前的历史故事,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宝藏。”

近年来,故宫文化IP可谓大放异彩,这座承载着明清两朝历史沉浮的紫禁城,放射出巨大的能量。

故宫珍宝馆内的标识牌上写着:“故宫拥有180多万件文物”。细想起来,“180多万件”是何其浩繁。然而,长期以来,在故宫和广大民众之间,一直隔着一堵厚厚的“宫墙”,大多数百姓对故宫“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”“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”,很多人对于故宫的兴趣仅限于“好奇、新鲜”。

近年来,故宫博物院努力转变文物保护理念,扩大开放力度,改变展呈方式,加强人性化服务,让文物“活”起来。随着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《国家宝藏》以及大量宫廷剧的热播,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故宫,感受文物的生命力。大家发现,原来故宫如此深厚、如此丰富、如此精彩,又如此亲切,激发了大家探索故宫、追问历史的热情。

当然,故宫火爆还有其他原因。在午门前的检票口,记者听到一位年轻妈妈在闲谈。“中国旅游这么火,带着孩子出来看看。你看人群里多少孩子呀,一个孩子至少要跟着两个大人。”

在保和殿前,记者听到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说,“这里就是考状元的地方,你知道了吧?”

从需求端来看,大众旅游时代,人们对旅游的需求,除了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,还有“商、养、学、闲、情、奇”等层面的内容,故宫无疑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。正如游客所说,故宫不仅可以给他们带来美景,还可以增长知识。

这几年,记者亲身体会到,故宫还有很多变化,比如游客可以在网上购票,刷身份证过闸机;故宫旅游商店内的产品种类更多了,更有创意了;故宫内增添了很多座椅,游客走累了可以随时休息……记者感到,故宫与大众之间的“宫墙”正在逐渐消弭,人们正在重新认识故宫。